“我并不覺得它們是一堆泥土,我覺得它們都有生命。”這是滕州80后聾啞青年席維維在《創(chuàng)業(yè)自述》中寫下的一句話。
多年來,席維維、趙程程這對聾啞夫婦雖逐夢無聲,但癡迷陶藝。2016年10月,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們回到老家南沙河鎮(zhèn)馮東村,在家人的幫助下創(chuàng)辦了“維程陶藝”工作室。雖然還沒怎么盈利,但是這對聾啞夫婦依舊在自己狹窄的工作室內(nèi)捏著陶藝、堅持著夢想……
80后聾啞青年從小學繪畫 漂泊多年癡迷陶藝
人們常說,上帝關上一扇門,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。29歲的席維維是不幸的,2歲時因藥物中毒致殘。但他又是幸運的,在父母的支持下,他從小學繪畫、學習陶藝,而且在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了同樣熱愛陶藝的趙程程。相同的興趣愛好讓這對聾啞青年走到了一起,結(jié)婚生子,組建了幸福的家庭。
日前,當大眾網(wǎng)記者走進席維維的工作室時,席維維、趙程程夫婦正在忙碌著。談起席維維,母親劉寶云一臉驕傲,“他從小學習就很好,雖然聽不見但是一直上到小學四年級才轉(zhuǎn)到聾啞學校,就連老師都感到不可思議。”
在滕州市聾啞小學,席維維的繪畫和舞蹈才能逐漸展現(xiàn)出來,后考入山東省特殊教育中等專業(yè)學校繼續(xù)深造。席維維在《創(chuàng)業(yè)自述》中寫道:“在學校里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,發(fā)奮苦讀,刻苦學藝,逐一學習了國畫,木雕,編織,刻瓷等技藝,為日后的陶藝創(chuàng)作打下堅實的基礎。”
“一把陶土讓人生出許多情愫,它讓我心喜若狂,內(nèi)心的諸多情感似乎都找到了最好寄托。” 這句話道出了席維維對陶藝的情感。利用暑假,他獨自跑到博山陶藝工作室,拜訪老藝人,一邊學習手藝,一邊自主創(chuàng)作。2012年畢業(yè)后,席維維在濟南漢方陶藝工作室從事陶藝創(chuàng)作。2014年,席維維帶著妻子趙程程來到北京學習黑陶技術……
在工作臺上,大眾網(wǎng)記者注意到一本《老滕縣的記憶》畫稿。父親席遠剛告訴大眾網(wǎng)記者,這是兒子的一個目標,要捏出一套老滕縣風情的陶藝泥人。當問及為何要創(chuàng)作這套作品時,席維維在紙上認真的寫下一句話:“就是為了叫滕州人不能忘了滕州過去是什么樣子”.
聾啞夫婦熱愛陶藝熱心公益 愿意幫助更多殘疾人
環(huán)顧這間簡陋的房子,二十余平方的工作室內(nèi)擺滿了各種憨態(tài)可掬的陶藝泥人。一組組泥人規(guī)格不一、形體各異、惟妙惟肖,每個作品都是席維維夫婦親手捏制。
每天他們夫婦埋頭苦干,雖然相對無言,一個眼神一個手語,他們總是能夠讀懂對方,配合密切,沉浸在陶藝的世界里。工作室里,席維維夫婦正在趕制近期即將舉辦的滕州首屆愛心創(chuàng)意市集活動。他們將捐贈一批陶藝,義賣所得款項捐給殘疾人士。
當大眾網(wǎng)記者問及他們?yōu)槭裁匆@么做時,他們夫妻倆用手語簡單交流后,趙程程在紙上寫下這么一段話:“我們愿望幫助殘疾人扶貧,我們?yōu)榱穗莅l(fā)展,比以前好,我們愿意做陶藝師,教小朋友學習陶藝,希望我們過日子幸福。”
雖然這段話表達不太通順,但是通過趙程程堅毅的目光和溫暖的微笑,我們似乎能感受到這對年輕聾啞夫婦熱愛公益。
“只要他們愿意捏,我就努力賺錢支持他們。”父親席遠剛堅定地說道。為了支持席維維創(chuàng)辦工作室,家人湊了三萬塊錢買了個烤爐。席遠剛粗略算了算,不算泥土原料費用,每次燒制約30個陶藝就要花費400元的煤氣費。
席遠剛說,自從去年他們回家創(chuàng)辦工作室,基本上沒什么收入,所捏陶藝作品也得通過義賣捐獻出去了,“哪怕我再累也所謂,只要孩子們愿意。”
樂觀的力量讓在于即使身處逆境,亦能愿意幫助他人。采訪中,記者沒看到席維維夫婦的在紙上寫過任何抱怨的言語。正如他在《創(chuàng)業(yè)自訴》中寫的那樣“我要用我的陶藝放飛我的夢想,憑著我不服輸?shù)捻g勁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獨特的陶土藝術之路。在無聲的世界里尋找自己的夢想……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