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艷,女,漢,1972年生,滕州市南沙河前倉溝村村民。
俗話說,“百善孝為先,一孝百事好。翁婆身上能盡孝,又落孝來又落賢。”家住滕州市南沙河鎮(zhèn)前倉溝村的張艷是遠(yuǎn)近聞名的好媳婦,在村里提起她,無人不豎起大拇指。
她承擔(dān)起照顧全家的重任
張艷自1997年嫁到前倉溝村,她就承擔(dān)起了照顧丈夫80多歲的奶奶、患有食道癌的公公、雙目失明的婆婆生活的重任。后來,她又把丈夫患肝硬化和精神疾病的二叔接來一起照顧。當(dāng)時,這個家庭老、弱、病、殘全部都占全了,這樣的家庭別人都想躲著,可是張艷卻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。
在張艷看來,花費(fèi)精力照顧他們起居并非難事,最大的挑戰(zhàn)是得按時給家人喂藥。4位長輩都需要按時服用藥品,張艷不僅要準(zhǔn)確記住每個人服用的時間和劑量,還要不定期到城里的醫(yī)院去采購。那個時段,張艷就如同一個上了發(fā)條的機(jī)器人,洗衣、做飯、端水、拿藥……而且每個步驟都得做很多遍。張艷一直照顧80多歲的婆婆奶奶到病故,二叔和患有食道癌的公公也相繼去世,但是這并沒有減輕張艷的任何壓力,因為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婆婆身上。她照顧婆婆特別細(xì)心,冬季下雪下雨的時候,為了防止婆婆去院子里的廁所滑倒,張艷就把舊衣物鋪在去廁所的路上,婆婆很少會摔跤。
從嫁到這個家,張艷每天都圍著家轉(zhuǎn),從來沒出過遠(yuǎn)門,每次回娘家也都是來去匆匆,基本上沒在娘家過夜。農(nóng)忙的時候,張艷一個人還要耕種著4畝地,沒有一個人能和她分擔(dān),但是她一直無怨無悔。“婆婆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,還患有高血壓,經(jīng)常要打針吃藥,丈夫在外打工,家里一切大小事都只能由我來做,生活雖然艱難,但是也算熬過最難的時候了。”張艷身上有傳統(tǒng)好媳婦的美德,尊老愛幼,吃苦耐勞,受人尊敬。
努力為家庭編織“幸福網(wǎng)”
每天晚上,張艷為了多賺一點(diǎn)加工費(fèi),都會忙到夜里12點(diǎn)多。但是,她每天都是早早起床,她要趕在婆婆和兒子睡醒之前,快速收拾好家務(wù),并把早飯做好。當(dāng)一切準(zhǔn)備妥當(dāng),時間到了,她總是輕輕貼近婆婆的耳邊,小聲地說:“媽,起床了。”
隨后,張艷還要用近10分鐘的時間幫助失明的婆婆梳洗。這樣溫馨的場景,幾乎每天都在這里上演。“她來俺們鞏家已經(jīng)20多年了,這20多年她幾乎沒享過什么福,她就像親閨女一樣照顧著我,真是難為這個孩子了。”婆婆王彥玉總是嗚咽著對別人說。
一家人要生存、要吃飯,還要看病,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??紤]到家庭的實(shí)際,張艷放棄了外出打工的念頭,種起了家里的四畝多地,放下農(nóng)活還要回家給家人們洗衣做飯。每每聽到親朋鄰居們談?wù)?ldquo;外面的世界”,她總是扛起鋤頭,加快奔向田里的步伐。一次偶然的機(jī)會,張艷了解到有人分包工藝品加工的業(yè)務(wù),考慮到又能照顧婆婆,又能增加收入貼補(bǔ)家里,她毅然接下了這個活。婆婆考慮到她太累了,一開始并不同意,可是又拿鐵了心的張艷沒有辦法,只能一再勸張艷不要接太多活,一定注意身體。雖然張艷的丈夫在外打工,可是收入菲薄,并不能為家里貼補(bǔ)多少。張艷總是說:“放心吧,有我在,這個家就不會倒下!”
她是大家眼中的“熱心腸”
張艷也是大家眼中的“熱心腸”,在南沙河鎮(zhèn)前倉溝村村民的印象中,張艷從沒說過一個“不”字,不僅對家庭,對待村民亦是如此。每當(dāng)有什么重要的事情,大伙總會第一個想到去和張艷商量一下。
劉思平和張艷是鄰居,私下也是無話不說的好姐妹。劉思平說,張艷嫁到前倉溝村近20年,從來沒有和別人發(fā)生過口角,而且別人家有什么事情,她能幫上忙的,一定第一個去。這讓大家對這個外來媳婦另眼相看。一次鄰居出門,委托張艷次日接送其孩子,張艷一口答應(yīng)了。那天恰好下起了大雨,看到鄰居的孩子穿得比較單薄,她就脫下自己的外套給其穿上。遇到水坑,她二話沒說,直接把孩子背了過去。回來后,張艷就感冒了。她不舍得多花錢打針,只簡單服用了幾片藥,可是這一切都沒影響到她照顧婆婆和兒女。回來后,聽說這一事情的鄰居帶著孩子登門道謝。張艷卻說,大家都是鄰居,鄰居就是一家人,自家人幫助自家人是應(yīng)該的。
張艷孝老敬老的事跡感動了身邊的群眾,她也因此被評為滕州市第三屆全市道德模范暨“最美滕州人”。談到獲得的這份榮譽(yù),張艷總是說:“照顧家庭,盡孝道,老百姓的生活就是這樣的,雖然苦點(diǎn)累點(diǎn),但這都是俺應(yīng)該做的,家就是俺的一切。”張艷,一名普通的外來媳婦,卻用自己的善良、賢惠和孝順譜寫了一首動人的大愛之曲。
俗話說,“百善孝為先,一孝百事好。翁婆身上能盡孝,又落孝來又落賢。”家住滕州市南沙河鎮(zhèn)前倉溝村的張艷是遠(yuǎn)近聞名的好媳婦,在村里提起她,無人不豎起大拇指。
她承擔(dān)起照顧全家的重任
張艷自1997年嫁到前倉溝村,她就承擔(dān)起了照顧丈夫80多歲的奶奶、患有食道癌的公公、雙目失明的婆婆生活的重任。后來,她又把丈夫患肝硬化和精神疾病的二叔接來一起照顧。當(dāng)時,這個家庭老、弱、病、殘全部都占全了,這樣的家庭別人都想躲著,可是張艷卻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。
在張艷看來,花費(fèi)精力照顧他們起居并非難事,最大的挑戰(zhàn)是得按時給家人喂藥。4位長輩都需要按時服用藥品,張艷不僅要準(zhǔn)確記住每個人服用的時間和劑量,還要不定期到城里的醫(yī)院去采購。那個時段,張艷就如同一個上了發(fā)條的機(jī)器人,洗衣、做飯、端水、拿藥……而且每個步驟都得做很多遍。張艷一直照顧80多歲的婆婆奶奶到病故,二叔和患有食道癌的公公也相繼去世,但是這并沒有減輕張艷的任何壓力,因為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婆婆身上。她照顧婆婆特別細(xì)心,冬季下雪下雨的時候,為了防止婆婆去院子里的廁所滑倒,張艷就把舊衣物鋪在去廁所的路上,婆婆很少會摔跤。
從嫁到這個家,張艷每天都圍著家轉(zhuǎn),從來沒出過遠(yuǎn)門,每次回娘家也都是來去匆匆,基本上沒在娘家過夜。農(nóng)忙的時候,張艷一個人還要耕種著4畝地,沒有一個人能和她分擔(dān),但是她一直無怨無悔。“婆婆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,還患有高血壓,經(jīng)常要打針吃藥,丈夫在外打工,家里一切大小事都只能由我來做,生活雖然艱難,但是也算熬過最難的時候了。”張艷身上有傳統(tǒng)好媳婦的美德,尊老愛幼,吃苦耐勞,受人尊敬。
努力為家庭編織“幸福網(wǎng)”
每天晚上,張艷為了多賺一點(diǎn)加工費(fèi),都會忙到夜里12點(diǎn)多。但是,她每天都是早早起床,她要趕在婆婆和兒子睡醒之前,快速收拾好家務(wù),并把早飯做好。當(dāng)一切準(zhǔn)備妥當(dāng),時間到了,她總是輕輕貼近婆婆的耳邊,小聲地說:“媽,起床了。”
隨后,張艷還要用近10分鐘的時間幫助失明的婆婆梳洗。這樣溫馨的場景,幾乎每天都在這里上演。“她來俺們鞏家已經(jīng)20多年了,這20多年她幾乎沒享過什么福,她就像親閨女一樣照顧著我,真是難為這個孩子了。”婆婆王彥玉總是嗚咽著對別人說。
一家人要生存、要吃飯,還要看病,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??紤]到家庭的實(shí)際,張艷放棄了外出打工的念頭,種起了家里的四畝多地,放下農(nóng)活還要回家給家人們洗衣做飯。每每聽到親朋鄰居們談?wù)?ldquo;外面的世界”,她總是扛起鋤頭,加快奔向田里的步伐。一次偶然的機(jī)會,張艷了解到有人分包工藝品加工的業(yè)務(wù),考慮到又能照顧婆婆,又能增加收入貼補(bǔ)家里,她毅然接下了這個活。婆婆考慮到她太累了,一開始并不同意,可是又拿鐵了心的張艷沒有辦法,只能一再勸張艷不要接太多活,一定注意身體。雖然張艷的丈夫在外打工,可是收入菲薄,并不能為家里貼補(bǔ)多少。張艷總是說:“放心吧,有我在,這個家就不會倒下!”
她是大家眼中的“熱心腸”
張艷也是大家眼中的“熱心腸”,在南沙河鎮(zhèn)前倉溝村村民的印象中,張艷從沒說過一個“不”字,不僅對家庭,對待村民亦是如此。每當(dāng)有什么重要的事情,大伙總會第一個想到去和張艷商量一下。
劉思平和張艷是鄰居,私下也是無話不說的好姐妹。劉思平說,張艷嫁到前倉溝村近20年,從來沒有和別人發(fā)生過口角,而且別人家有什么事情,她能幫上忙的,一定第一個去。這讓大家對這個外來媳婦另眼相看。一次鄰居出門,委托張艷次日接送其孩子,張艷一口答應(yīng)了。那天恰好下起了大雨,看到鄰居的孩子穿得比較單薄,她就脫下自己的外套給其穿上。遇到水坑,她二話沒說,直接把孩子背了過去。回來后,張艷就感冒了。她不舍得多花錢打針,只簡單服用了幾片藥,可是這一切都沒影響到她照顧婆婆和兒女。回來后,聽說這一事情的鄰居帶著孩子登門道謝。張艷卻說,大家都是鄰居,鄰居就是一家人,自家人幫助自家人是應(yīng)該的。
張艷孝老敬老的事跡感動了身邊的群眾,她也因此被評為滕州市第三屆全市道德模范暨“最美滕州人”。談到獲得的這份榮譽(yù),張艷總是說:“照顧家庭,盡孝道,老百姓的生活就是這樣的,雖然苦點(diǎn)累點(diǎn),但這都是俺應(yīng)該做的,家就是俺的一切。”張艷,一名普通的外來媳婦,卻用自己的善良、賢惠和孝順譜寫了一首動人的大愛之曲。